單字記憶

最近在思考要怎麼樣激起大腦運作,會有這種大腦記憶在運作的感覺通常都是在背單字的時候,

如果一直看著單字書一行一行看~依照我自己的資質…看過等於沒看過,但有時候會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想起一個字,然後忘記怎麼拼他念他或者意思是什麼,

然後當這個念頭出來後再去查他以後,通常這個字就會記憶的比較深刻。

或者在背題庫時,遮住答案讓自己思考,當大腦運轉一段時間想不起來以後,再去看答案,通常都會有不錯的記憶效果。

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是在大量閱讀英文書的時候比較常發生…因為背單字書頗無聊…很久沒做了…裡面的例句也比較沒辦法激起自己共鳴

但是腦子通常都會偷懶,想盡辦法不要運作…,就會很想快點看答案或者以其他方式閃躲掉運作…。

還沒有辦法很精準的控制自己與瞭解自己大腦的運作…

 

前陣子看了成寒的一些英文書,他裡面有一套學習英文的方式跟邏輯,有個部份是單字背誦的方式,也大概是上述的遮住記憶,然後用筆記本搭配一個重複複習的模式,來背誦單字。

最近想說可以練習寫個小程式,用基於這種模式來建立自己的單字庫跟複習模式系統,應該會剖有趣的吧,因為有時候自己看到一些特別的單字,想要背卻不曉得要用什麼方式去紀錄跟複習。

 

應該可以仿照現在流行的 twitter or facebook 的方式一小格一小格條列下去…然後另一條是每一天固定要複習的單字…聽起來應該蠻有實現的可能的…如果在搭配聽力@@好像也不錯…聲音化

理想早餐店

  我喜歡吃早餐…

  一份好的早餐,應該可以讓人從一天的開始中,感受到接下來的美好,所以需要提供正面的能量給用餐者。

  第一、紅茶,也可以說是飲料,但是我喜歡喝紅茶~,需要跟一般飲料店的紅茶不一樣,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,才能讓人驚醒感覺到~我在吃早餐!

  第二、蔬菜,像米吉米早餐的用料,三明治…生菜、漢堡…生菜、潛艇堡…生菜,沙拉…生菜生菜生菜,也是有點過頭了,但是能提供一些包含蔬菜的餐點來分別與午晚餐油膩的感受,就更佳了。

  第三、報紙,如果能夠提供很多種類的報紙,又能夠用很好得夾子夾起來,不要邊看邊散,讓人置身早餐店吸收一天開始的資訊精華~的感覺也很棒~能夠在提供當週的一些無聊雜誌更好~報紙新聞有時候很無聊…阿馬小扁之類的…

  嗯~我要去吃早餐了~掰~!

質疑權威-憤怒的猴子

今天在珍饈吃飯時在 程式設計師提升生產力秘笈 質疑權威章節裡面看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…

說有科學家做實驗,把一群猴子關在一個房間裡面,放了一個樓梯並在樓梯上方放了一串香蕉,當開始觀察後,聰明的猴子們花了一點時間在房間內找到梯子,並學會爬梯子上去拿香蕉,但當猴子爬上去拿香蕉時,科學家就在房間內放出大量的冰水,科學家馬上得到一群憤怒的猴子。在接下來的時間,猴子們很快的學會不能接近梯子。
接著科學家換掉房間內的一隻猴子,剛進入的猴子很快的找到梯子並打算爬上去吃香蕉,但馬上被其他猴子阻止,並大打一頓,吃了苦頭的猴子之後也不敢前往梯子了…
之後科學家一個一個把猴子慢慢換光,之後再也沒有猴子敢接近梯子了…

沒有照原文打上,但是原文描述的更有趣一些,看到這裡可能還不知道在做什麼,作者在這是在提他工作中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。

在程式設計中,programing style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例如變數命名中的駱駝峰與底線,例如:getString(),get_string()
這件事在我寫了兩年程式以後才開始慢慢發現,當我開始考慮這件事時曾經煩惱了一段時間,思考著該採用什麼風格?有什麼取捨點?各有什麼好處?,閱讀了幾本相關的書籍以後,慢慢有一些領悟,當時的理解是認為style只是一種在team work時對整個程式的一種統一的感受,閱讀的書名已經忘了,當初找到跟style最有關的書,就直接拿閱讀了,後來看完才發現 style 以外在思考的其實是一種語意的清晰,最終期待的目的其實是一種自我解釋的語言,在不寫任何註釋的情況下,能夠讓程式本身的命名與編排方式可以表達自身所代表的含意。
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下,剛開始入門撰寫程式時,根本不會考慮到這一塊,但到理解了以後,撰寫程式耗費了很多時間在思考變數的命名與編排統一風格的程式,主要除了相信書上所說明的以外,也相信著閱讀(修改)程式比撰寫的次數還多,所以希望在團隊合作中,可以寫出讓別人也能夠輕鬆理解與維護的程式。

回到憤怒的猴子…作者當時發生了一件趣事,就是撰寫測試的程式時,需要較具描述力的函式名稱,testUpdateMyNameAndAssertCheck 例如此,但是當使用Java統一的programing style駱駝峰時當單字過多時,閱讀會變得有些困難,他馬上想到改成採用底線表示 test_Update_my_name_and_assert_check ,並認為較清晰,但馬上引起他團隊部份程式設計師的反感,說為什麼你要破壞風格?
雖也得到一部分人認可,但是他是首席程式設計師可以決定,書中舉出上面故事,主要想要表達說,雖平常做的每件事情都有他的意義,但是請隨時檢視自己所作的每件事情,有沒有忘記了初衷,當初也到底是為了什麼才建立風格的呢?

其實也認為自己時常太被動的吸收接收到的觀念,而沒有仔細檢視是否適用與身旁的情況,而一昧的接受流傳已久的觀念。

他在另外一章也有提到,在物件導向開始時的第一本巨著(small talk),值得去閱讀,從程序式轉物件的第一本巨著,雖已經過了很久了,但是閱讀後更能知道當時時代背景所發生轉變有多大的意義,雖與質疑權威有一點相反意,但我認為也跟這裡所要表達的有點類似呢!

2010 3 14 補充
今天突然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長發生類似這件比喻的實例,在PTT上不能打注音文是從許久以前開始許多板的板規明定禁止,目的是不希望用這種不標準的敘述方式來降低文章閱讀性,進而達到抑止注音文在網路上的流行(副作用),後來或許許多人故意在鬧,刻意打了一些注音文邊緣的東西,造成版規越訂越嚴格,說什麼情況可以什麼情況不行,甚至懶得管就整個禁止,到後來變成鄉民運動..看到就會罵,甚至只是「一」不小心打成注音的「ㄧ」這種不算造成瀏覽困難的小事,然後推文就會開始指責說怎麼可以打注音文,然後發文的人也不曉得為什麼要被指正,但也被迫改正並且道歉…並且越演越烈…最近似乎有較好轉的現象,但是讓我想到這些被指正的人…是否知道為什麼不能爬上樓梯呢?